close
一點點長,但希望大家都能看完....

前言:
民國三十五年二戰剛結束,在台北大龍峒町390號住著一戶陳氏家族,
二房陳國贊已在多年前(民國17年)逝世,留下了寡妻林勉,長子金木
,二子金其(已逝),三子金鎰(已逝),四子維經(時年36歲),
五子維鳩(時年32歲),六子維德(時年26歲),七子維裕(時年22
歲),此外尚有五個女兒。此時各子女皆已成家,家族食指繁浩,
擠在約四十坪的老屋中,生活清苦。
家族成員中,金木在‘第一信用組合’(今‘第一信用合作社’)工作
,維經在台中大南頂的‘大和糖廠’工作,維鳩在礦油行工作,維裕在
‘高砂鐵工廠’工作,維德五月剛從南洋歸來,也到了台中大湳頂尋求
出路。當時糖廠已停工,兄弟倆就住在糖廠內,二戰後台灣百業未甦,
陳家兄弟認為不能長久寄人籬下,應到了自行創業的時刻。

二.創業:
當時於現在台北永樂市場邊的南京西路上,有很多俗稱‘98行’的農產品
批發商,每天會收受由各產地寄來的農產品,行口於貨品登記後再將貨品
出售,其中貨款98%歸貨主,2%為行口收益。因維經曾在‘大和糖廠’
任職,對附近農家較熟悉,所以由維德向大南頂神社一帶的農家購貨再
寄予‘98行’出售,為了方便與行口之聯絡,亦避免訂貨信件遺失,
於是借用‘大和糖廠’的名稱,定名為‘大和果菜行’,後來又擔心會
和廠方名稱混淆,因此改了一點,成為‘太和果菜行’,這即是‘太和
’店名的源起。
然而不久便發現此行利潤微薄,經營不易,正好當時離住家不遠處,
位於台北大橋旁之太平市場內有一個店面尋求出售,兄弟倆認為與其交
由其他行口出售不如自行設立行口經營,於是決定頂下這個位於延平北
路二段257號的店面。在創店初期,就如同一般菜市場的商販,以販賣
果菜為主,亦出售如醬油、木屐等相關之日用雜貨,由於產品並無特殊
,又屬生鮮不易保存,損耗很大利潤也低。
早年台灣只有少量的零食,如瓜子、花生、金甘、糕餅,水果類的梅子
、李子、橄欖,都是由糖漬或鹽漬做成蜜餞來保存,蜜餞本身不是很鹹
就是澀味很重,並不好吃,大多作為藥用或開胃。當時有人利用改變製
作方法,使得蜜餞變得好吃,成為一種新的零食。市面對這種新產品反
應很好,銷路暢旺,剛好前店主留下了一些玻璃罐和貨架,腦筋反應很
快的陳家兄弟將就著用,賣起了蜜餞,由於當年這種商店非常少,很多
小販趕來批購,一時門庭若市,其他兄弟們便辭了工作回家幫忙,並且
申請商號登記,名稱為‘太和蜜餞部’,營業登記證上的時間為民國三
十五年一月一日。(此為日期不正確,開業時間應於三十五年十二月)
創業伊始,物力維艱,家族成員兄弟妯娌全力投入,分工合作,維經總
理店務,維德到中部農家負責買貨,當時連電話都沒有,都向對面的鄰
居‘長光蠟燭廠’借用電話聯絡。當時雖然已有貨運行,但為了節省經
費,自工廠購貨到火車站及台北車站到店舖過程完全靠雙手雙腳親自搬
運,其中辛苦,很難想像。
光復初期的台灣是個農業社會,市面上少有什麼產品,這時出現兩個現
在看來微不足道的新鮮貨:氣球和朔膠尪仔。
氣球最早是由上海人帶來台灣販賣,剛開始形狀都是圓的,很快的台南
就有人生產了形狀為長條形的氣球,會玩的人可以把長條的氣球編成動
物或花圈,大家對這種新奇的玩意很喜歡。塑膠尪仔則是用硬塑膠做成
扁平的人像或動物圖形,大型的約20公分,以封神榜、三國演義的英雄
人物為主,小型的約1.5公分,設計包羅萬象,無論動物、植物、蔬果、
日用品…都有,當時的孩童最常玩的東西就是塑膠尪仔、干樂(陀螺)、
尪仔標(丸紙牌)等,而這幾樣玩具太和都曾經銷過。
當年塑膠尪仔做得最好的就是豐原的‘建新’(‘光男企業’的前身)及
台南的‘奇美塑膠’。太和為了開拓這兩項新興新產品市場,每星期須
到台南或豐原買貨兩三次,都是親自辛苦的將貨提回台北。
民國38年金融混亂,台幣貶值,物價飛漲,一日三價,但卻是經營上很
好的時機,所有的貨品都可以較成本高幾倍的價格賣出,同時亦被搶購
一空。直到新台幣兌換後,市場才逐漸穩定,此時販賣的商品便由蜜餞
擴展到糖果餅乾玩具的批發零售,店面也擴展到一倍以上,這時的太和
已有很好的財力可以往外大步跨出。

三.開設分店:
民國38年在買下成都路47號後設立‘太和蜜餞行’,成都店位於西門町
,顧客外省人居多,當時以維裕年紀最小,有受過中文教育,是兄弟中
唯一會說國語的人,故由維裕夫婦負責成都店店務,西門町觀光客多,
客層高檔,維裕苦心經營,甚獲好評,不但生意蒸蒸日上,也獲得政府
表揚好人好事。
民國45年在鄭州路25號設立‘太和玩具商行’,由維鳩夫婦負責,鄭州
店位於台北後火車站,是個批發商林立之處,開店初時就有很好的地利
之便,再加上薄利多銷,待客誠懇,工作不懈,在此競爭之地打下了良
好的基礎。
民國50年,萬華康定路300號設店,登記店名為‘萬華太和玩具商行’,
此店由維經負責,此時維經的長子朝榮已21歲,所以店務基本上均由朝榮
總持,萬華店位於萬華火車站前的商業區,當時環立的是‘登科’‘不二
家’‘二和珍’‘千家軒’‘有明’,眾多商家競爭激烈,只靠薄利根本
無法立足,更需要的親切服務及努力招攬,備極辛苦。這時延平大橋店是
由維德夫婦負責,此刻的太和已開了四家店,雖然各因立地條件不同,
有不太相同的經營型態,但於財務方面還是由維經一人總理,維經在每天
把各店的營收支出統一整理後,把多餘的錢存入銀行以獲得利息。台灣當
時的經濟正逐步活絡,這時有人找太和投資股票上市的工廠,即‘味新味素’

四.味新味素事件:
民國40年代中期味素是一個新興的產品,多家食品廠如‘味全’、‘味王
’(原‘中國發酵’)、‘津津’(原‘太平洋化工’)、‘味丹’(原‘味
正’)都在擴大設廠。‘味新’也在這時加入戰局。但於民國50年就遭遇
生產過剩和同業的削價競銷,由於其他各廠都有開發週邊食品,只有‘味
新’還只生產味素,所以受創最重,加上當時的投資者很多是著眼於炒作
股票,根本無心於經營,雪上加霜之下後果不想可知。
民國55年‘味新公司’破產時,太和投資在‘味新味素’的資金有多少並
不清楚,但確實讓太和元氣大傷。維經雖然是味新公司的發起人之一,
但並不懂股票,對於‘味新’的業務,財務更無法掌握。在被他人拱上當
了負責人的結果是牽連了一大堆債務,事過境遷,雖是財去人安樂,
傷卻是不輕,此事導致太和的財務由統一管理改成各店獨立自理。

五.轉型:
民國50年代,市況已有改變,批發生意競爭者眾,延平大橋店自從中興大
橋開通,公路局北站遷移,地利條件漸失,經營困難,其他各店也漸有此
現象,轉型的迫切性慢慢浮現。
民國55年9月11日葛洛禮颱風使得哈密街(原大龍峒町)的老房子嚴重損毀
,改建後成為重慶北路三段282號,房子建好卻閒置無用,這時市面上興
起了一股機製麵包的熱潮,當時的構想是設立一個麵包中央工廠,生產麵
團,然後撥給各店烘烤,各店設一名麵包師父,一台電爐,於現場烘烤麵
包出爐,故在重慶北路三段成立了‘太和食品有限公司’。一樓做店面,
二樓做中央工廠,三樓也設了一個糖果工廠(時為民國58年10月)。延平
大橋店、萬華店、後站店都為此設了電爐和人員,但真正實行起來就發現
困難萬分,麵團的發酵時間要和運送的時程配合,控制不易,運送車具人
員開銷太大,各店批發生意跟麵包烘烤要一並進行,相互牴觸,非常麻煩
。此時延平大橋店正巧馬路拓寬被拆了一大半,於是在民國60年重慶北路
二段233號又另設‘太和西點麵包行’,專司麵包店生意,一樓店面後半
就是生產工廠,產銷完全獨立經營。重慶二段店的經營是一個轉機,由於
業務上專一為麵包蛋糕銷售,管理及業績都有很好的表現,尤其當時推出
“炸彈麵包”風行一時,很多人大老遠跑來購買。自此其他各店也陸續轉
型為專業麵包店,西門成都店推出的“羊角麵包”更廣受歡迎,造成搶購
。大龍店的糖果工廠没做多久就結束了,原因在於糖果的生產速度太快,
只靠太和四家店根本賣不完,還是由外面的廠商供應,不但省時省力,
花色也比較多。麵包部門自各店獨立營運後,業務轉向學校福利社,台北
市動物園及一些雜貨店的寄賣,初期由朝富負責。民國67年台北市政府輔
導青年商店,這時萬華店出資在汀州路設立的‘太和青年商店’由朝富負
責,大龍店就由剛退伍不久的朝淵負責。此刻太和已經有七家店了。

六.環境變化:
任何再好的生意都不可能是永久的,競爭者紛紛加入市場,時空環境一直
變化,利基不斷流失,尤其每家店都是自有資產,不能像租屋經營者,
看到風向不對立刻改變經營或改變經營地點,汀州店、延平大橋店、大龍
店、後站店、重慶二段店都因商圈移轉,營運漸漸吃力。
民國65年延平店改建為四層樓房,由朝慶負責。當時只做糖果餅乾零售,
民國68年又因太平市場整體改建,再改建為桂華大樓,由朝燦負責。初期
是由有設工廠烘烤麵包,後改為與統一商店合作,至民國75年停業,轉租
給萊爾富商店屹今。後站店改為麵包店經營時,由朝慶負責,民國83年朝
慶病故隨後歇業,出租給服裝行。大龍店由朝淵負責後,由於批發生意難
做,民國81年朝淵夫婦全家移民南非,食品的業務就完全停止,現在由朝
松的長子佳榆在經營義大利麵店。重慶二段店在門口的公車站牌改成了公
車專用道後,客群嚴重流失,民國92年10月停業,出租給咖啡簡餐店經營
。汀州店營運至民國89年歇業,出租給美髮店。萬華店在民國84年在西園
路開設分店,經營了十年,民國93年停業,出租給自助洗衣店。
自民國60年代轉型為麵包店經營,歷經了約20年的麵包業黃金時期,但市
場也大幅的變動。1.‘超群西餅’帶動了訂婚禮餅業的專業化,訂婚禮餅
生意都向名店或大店靠攏,佔麵包店業務大宗的訂單嚴重流失。2.麥當勞
、美而美早餐店…等速食餐廳蓬勃發展,使得麵包店外食顧客幾乎減半。
3.健康愛美的觀念盛行,麵包蛋糕被認為是高糖高油的食物,銷路銳減,
麵包蛋糕淪為每個十元,還買十送一或二的窘境。太和創業近60年來,
遇上了一個不知如何走下去的局面。

七.現況:
平心而論麵包業難道已無路可走了嗎?不是還有很多店面暢旺的麵包店嗎
?現在麵包店生意好的分為三類:一是由大企業聯鎖經營,走高級路線,
在良好地段或百貨公司大賣場設店,現烤出爐﹔二是知名度高的喜餅專門
店,廣告包裝精益求精,專做禮餅或禮品的生意﹔三是特殊項目專門店。
如葡式蛋塔、脆皮泡芙、甜甜圈、金牛角、烤饅頭…等,這種店生命週期
短則數個月,長也不過兩三年,但只要時機搶對、退場乾脆,也有不錯的
獲利。但像太和這種老店,若要經營上述三種店型,都有困難之處。
當年來往商家規模和太和相當的有‘南僑’、‘奇美’、‘光男集團’、
‘掬水軒’、‘聯邦集團’林榮三的兄長,當年也到太和店中批貨,這些
今日皆是稱霸一方的財團,太和卻還是死守在小零售店,一籌莫展。

八.結論:
回首六十年的發展史,賣蜜餞、賣玩具、做批發、做麵包…都是搶對時機
。但在八十年代後卻疲態遞現,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邁力前進。
前人胼手胝足,篳路藍縷,慘淡經營,打造了輝煌局面!如今只剩兩個店
面,真可說愧對先人。但勢不可逆,停業轉租他人,也是不得已的辦法。
萬華店.西門店經營困難,人盡皆知,不能苛責朝榮、朝森身陷困境,但
要繼續發展又非轉變不可,‘太和’這塊招牌究竟能否延續下去,家族成
員都有份難捨之情。
一個家族事業能持續這麼久,並不是有出什麼經世之才,靠的只有家族成
員通力合作、勤奮努力、刻苦節儉、埋頭猛做、一分一厘、聚沙成塔、慢
慢累積而成。族員枝葉繁茂,在各行各業中克盡己職,安份守己,雖無大
富大貴之輩,但鮮少有投機紈袴之徒。"百富唯勤,百忍太和"應是‘太
和’精神的最佳寫照。
我是一個麵包業的逃兵,不能說什麼“繼續努力、增加投資”的風涼話。
在此只希望大家能集思廣義,想出一個另創新局的方向,當然能永續‘太
和’的精神,是吾人所願。

朝鋒 民國94年12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elin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