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點點長,但希望大家都能看完....

前言:
民國三十五年二戰剛結束,在台北大龍峒町390號住著一戶陳氏家族,
二房陳國贊已在多年前(民國17年)逝世,留下了寡妻林勉,長子金木
,二子金其(已逝),三子金鎰(已逝),四子維經(時年36歲),
五子維鳩(時年32歲),六子維德(時年26歲),七子維裕(時年22
歲),此外尚有五個女兒。此時各子女皆已成家,家族食指繁浩,
擠在約四十坪的老屋中,生活清苦。
家族成員中,金木在‘第一信用組合’(今‘第一信用合作社’)工作
,維經在台中大南頂的‘大和糖廠’工作,維鳩在礦油行工作,維裕在
‘高砂鐵工廠’工作,維德五月剛從南洋歸來,也到了台中大湳頂尋求
出路。當時糖廠已停工,兄弟倆就住在糖廠內,二戰後台灣百業未甦,
陳家兄弟認為不能長久寄人籬下,應到了自行創業的時刻。

二.創業:
當時於現在台北永樂市場邊的南京西路上,有很多俗稱‘98行’的農產品
批發商,每天會收受由各產地寄來的農產品,行口於貨品登記後再將貨品
出售,其中貨款98%歸貨主,2%為行口收益。因維經曾在‘大和糖廠’
任職,對附近農家較熟悉,所以由維德向大南頂神社一帶的農家購貨再
寄予‘98行’出售,為了方便與行口之聯絡,亦避免訂貨信件遺失,
於是借用‘大和糖廠’的名稱,定名為‘大和果菜行’,後來又擔心會
和廠方名稱混淆,因此改了一點,成為‘太和果菜行’,這即是‘太和
’店名的源起。
然而不久便發現此行利潤微薄,經營不易,正好當時離住家不遠處,
位於台北大橋旁之太平市場內有一個店面尋求出售,兄弟倆認為與其交
由其他行口出售不如自行設立行口經營,於是決定頂下這個位於延平北
路二段257號的店面。在創店初期,就如同一般菜市場的商販,以販賣
果菜為主,亦出售如醬油、木屐等相關之日用雜貨,由於產品並無特殊
,又屬生鮮不易保存,損耗很大利潤也低。
早年台灣只有少量的零食,如瓜子、花生、金甘、糕餅,水果類的梅子
、李子、橄欖,都是由糖漬或鹽漬做成蜜餞來保存,蜜餞本身不是很鹹
就是澀味很重,並不好吃,大多作為藥用或開胃。當時有人利用改變製
作方法,使得蜜餞變得好吃,成為一種新的零食。市面對這種新產品反
應很好,銷路暢旺,剛好前店主留下了一些玻璃罐和貨架,腦筋反應很
快的陳家兄弟將就著用,賣起了蜜餞,由於當年這種商店非常少,很多
小販趕來批購,一時門庭若市,其他兄弟們便辭了工作回家幫忙,並且
申請商號登記,名稱為‘太和蜜餞部’,營業登記證上的時間為民國三
十五年一月一日。(此為日期不正確,開業時間應於三十五年十二月)
創業伊始,物力維艱,家族成員兄弟妯娌全力投入,分工合作,維經總
理店務,維德到中部農家負責買貨,當時連電話都沒有,都向對面的鄰
居‘長光蠟燭廠’借用電話聯絡。當時雖然已有貨運行,但為了節省經
費,自工廠購貨到火車站及台北車站到店舖過程完全靠雙手雙腳親自搬
運,其中辛苦,很難想像。
光復初期的台灣是個農業社會,市面上少有什麼產品,這時出現兩個現
在看來微不足道的新鮮貨:氣球和朔膠尪仔。
氣球最早是由上海人帶來台灣販賣,剛開始形狀都是圓的,很快的台南
就有人生產了形狀為長條形的氣球,會玩的人可以把長條的氣球編成動
物或花圈,大家對這種新奇的玩意很喜歡。塑膠尪仔則是用硬塑膠做成
扁平的人像或動物圖形,大型的約20公分,以封神榜、三國演義的英雄
人物為主,小型的約1.5公分,設計包羅萬象,無論動物、植物、蔬果、
日用品…都有,當時的孩童最常玩的東西就是塑膠尪仔、干樂(陀螺)、
尪仔標(丸紙牌)等,而這幾樣玩具太和都曾經銷過。
當年塑膠尪仔做得最好的就是豐原的‘建新’(‘光男企業’的前身)及
台南的‘奇美塑膠’。太和為了開拓這兩項新興新產品市場,每星期須
到台南或豐原買貨兩三次,都是親自辛苦的將貨提回台北。
民國38年金融混亂,台幣貶值,物價飛漲,一日三價,但卻是經營上很
好的時機,所有的貨品都可以較成本高幾倍的價格賣出,同時亦被搶購
一空。直到新台幣兌換後,市場才逐漸穩定,此時販賣的商品便由蜜餞
擴展到糖果餅乾玩具的批發零售,店面也擴展到一倍以上,這時的太和
已有很好的財力可以往外大步跨出。

三.開設分店:
民國38年在買下成都路47號後設立‘太和蜜餞行’,成都店位於西門町
,顧客外省人居多,當時以維裕年紀最小,有受過中文教育,是兄弟中
唯一會說國語的人,故由維裕夫婦負責成都店店務,西門町觀光客多,
客層高檔,維裕苦心經營,甚獲好評,不但生意蒸蒸日上,也獲得政府
表揚好人好事。
民國45年在鄭州路25號設立‘太和玩具商行’,由維鳩夫婦負責,鄭州
店位於台北後火車站,是個批發商林立之處,開店初時就有很好的地利
之便,再加上薄利多銷,待客誠懇,工作不懈,在此競爭之地打下了良
好的基礎。
民國50年,萬華康定路300號設店,登記店名為‘萬華太和玩具商行’,
此店由維經負責,此時維經的長子朝榮已21歲,所以店務基本上均由朝榮
總持,萬華店位於萬華火車站前的商業區,當時環立的是‘登科’‘不二
家’‘二和珍’‘千家軒’‘有明’,眾多商家競爭激烈,只靠薄利根本
無法立足,更需要的親切服務及努力招攬,備極辛苦。這時延平大橋店是
由維德夫婦負責,此刻的太和已開了四家店,雖然各因立地條件不同,
有不太相同的經營型態,但於財務方面還是由維經一人總理,維經在每天
把各店的營收支出統一整理後,把多餘的錢存入銀行以獲得利息。台灣當
時的經濟正逐步活絡,這時有人找太和投資股票上市的工廠,即‘味新味素’

四.味新味素事件:
民國40年代中期味素是一個新興的產品,多家食品廠如‘味全’、‘味王
’(原‘中國發酵’)、‘津津’(原‘太平洋化工’)、‘味丹’(原‘味
正’)都在擴大設廠。‘味新’也在這時加入戰局。但於民國50年就遭遇
生產過剩和同業的削價競銷,由於其他各廠都有開發週邊食品,只有‘味
新’還只生產味素,所以受創最重,加上當時的投資者很多是著眼於炒作
股票,根本無心於經營,雪上加霜之下後果不想可知。
民國55年‘味新公司’破產時,太和投資在‘味新味素’的資金有多少並
不清楚,但確實讓太和元氣大傷。維經雖然是味新公司的發起人之一,
但並不懂股票,對於‘味新’的業務,財務更無法掌握。在被他人拱上當
了負責人的結果是牽連了一大堆債務,事過境遷,雖是財去人安樂,
傷卻是不輕,此事導致太和的財務由統一管理改成各店獨立自理。

五.轉型:
民國50年代,市況已有改變,批發生意競爭者眾,延平大橋店自從中興大
橋開通,公路局北站遷移,地利條件漸失,經營困難,其他各店也漸有此
現象,轉型的迫切性慢慢浮現。
民國55年9月11日葛洛禮颱風使得哈密街(原大龍峒町)的老房子嚴重損毀
,改建後成為重慶北路三段282號,房子建好卻閒置無用,這時市面上興
起了一股機製麵包的熱潮,當時的構想是設立一個麵包中央工廠,生產麵
團,然後撥給各店烘烤,各店設一名麵包師父,一台電爐,於現場烘烤麵
包出爐,故在重慶北路三段成立了‘太和食品有限公司’。一樓做店面,
二樓做中央工廠,三樓也設了一個糖果工廠(時為民國58年10月)。延平
大橋店、萬華店、後站店都為此設了電爐和人員,但真正實行起來就發現
困難萬分,麵團的發酵時間要和運送的時程配合,控制不易,運送車具人
員開銷太大,各店批發生意跟麵包烘烤要一並進行,相互牴觸,非常麻煩
。此時延平大橋店正巧馬路拓寬被拆了一大半,於是在民國60年重慶北路
二段233號又另設‘太和西點麵包行’,專司麵包店生意,一樓店面後半
就是生產工廠,產銷完全獨立經營。重慶二段店的經營是一個轉機,由於
業務上專一為麵包蛋糕銷售,管理及業績都有很好的表現,尤其當時推出
“炸彈麵包”風行一時,很多人大老遠跑來購買。自此其他各店也陸續轉
型為專業麵包店,西門成都店推出的“羊角麵包”更廣受歡迎,造成搶購
。大龍店的糖果工廠没做多久就結束了,原因在於糖果的生產速度太快,
只靠太和四家店根本賣不完,還是由外面的廠商供應,不但省時省力,
花色也比較多。麵包部門自各店獨立營運後,業務轉向學校福利社,台北
市動物園及一些雜貨店的寄賣,初期由朝富負責。民國67年台北市政府輔
導青年商店,這時萬華店出資在汀州路設立的‘太和青年商店’由朝富負
責,大龍店就由剛退伍不久的朝淵負責。此刻太和已經有七家店了。

六.環境變化:
任何再好的生意都不可能是永久的,競爭者紛紛加入市場,時空環境一直
變化,利基不斷流失,尤其每家店都是自有資產,不能像租屋經營者,
看到風向不對立刻改變經營或改變經營地點,汀州店、延平大橋店、大龍
店、後站店、重慶二段店都因商圈移轉,營運漸漸吃力。
民國65年延平店改建為四層樓房,由朝慶負責。當時只做糖果餅乾零售,
民國68年又因太平市場整體改建,再改建為桂華大樓,由朝燦負責。初期
是由有設工廠烘烤麵包,後改為與統一商店合作,至民國75年停業,轉租
給萊爾富商店屹今。後站店改為麵包店經營時,由朝慶負責,民國83年朝
慶病故隨後歇業,出租給服裝行。大龍店由朝淵負責後,由於批發生意難
做,民國81年朝淵夫婦全家移民南非,食品的業務就完全停止,現在由朝
松的長子佳榆在經營義大利麵店。重慶二段店在門口的公車站牌改成了公
車專用道後,客群嚴重流失,民國92年10月停業,出租給咖啡簡餐店經營
。汀州店營運至民國89年歇業,出租給美髮店。萬華店在民國84年在西園
路開設分店,經營了十年,民國93年停業,出租給自助洗衣店。
自民國60年代轉型為麵包店經營,歷經了約20年的麵包業黃金時期,但市
場也大幅的變動。1.‘超群西餅’帶動了訂婚禮餅業的專業化,訂婚禮餅
生意都向名店或大店靠攏,佔麵包店業務大宗的訂單嚴重流失。2.麥當勞
、美而美早餐店…等速食餐廳蓬勃發展,使得麵包店外食顧客幾乎減半。
3.健康愛美的觀念盛行,麵包蛋糕被認為是高糖高油的食物,銷路銳減,
麵包蛋糕淪為每個十元,還買十送一或二的窘境。太和創業近60年來,
遇上了一個不知如何走下去的局面。

七.現況:
平心而論麵包業難道已無路可走了嗎?不是還有很多店面暢旺的麵包店嗎
?現在麵包店生意好的分為三類:一是由大企業聯鎖經營,走高級路線,
在良好地段或百貨公司大賣場設店,現烤出爐﹔二是知名度高的喜餅專門
店,廣告包裝精益求精,專做禮餅或禮品的生意﹔三是特殊項目專門店。
如葡式蛋塔、脆皮泡芙、甜甜圈、金牛角、烤饅頭…等,這種店生命週期
短則數個月,長也不過兩三年,但只要時機搶對、退場乾脆,也有不錯的
獲利。但像太和這種老店,若要經營上述三種店型,都有困難之處。
當年來往商家規模和太和相當的有‘南僑’、‘奇美’、‘光男集團’、
‘掬水軒’、‘聯邦集團’林榮三的兄長,當年也到太和店中批貨,這些
今日皆是稱霸一方的財團,太和卻還是死守在小零售店,一籌莫展。

八.結論:
回首六十年的發展史,賣蜜餞、賣玩具、做批發、做麵包…都是搶對時機
。但在八十年代後卻疲態遞現,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邁力前進。
前人胼手胝足,篳路藍縷,慘淡經營,打造了輝煌局面!如今只剩兩個店
面,真可說愧對先人。但勢不可逆,停業轉租他人,也是不得已的辦法。
萬華店.西門店經營困難,人盡皆知,不能苛責朝榮、朝森身陷困境,但
要繼續發展又非轉變不可,‘太和’這塊招牌究竟能否延續下去,家族成
員都有份難捨之情。
一個家族事業能持續這麼久,並不是有出什麼經世之才,靠的只有家族成
員通力合作、勤奮努力、刻苦節儉、埋頭猛做、一分一厘、聚沙成塔、慢
慢累積而成。族員枝葉繁茂,在各行各業中克盡己職,安份守己,雖無大
富大貴之輩,但鮮少有投機紈袴之徒。"百富唯勤,百忍太和"應是‘太
和’精神的最佳寫照。
我是一個麵包業的逃兵,不能說什麼“繼續努力、增加投資”的風涼話。
在此只希望大家能集思廣義,想出一個另創新局的方向,當然能永續‘太
和’的精神,是吾人所願。

朝鋒 民國94年12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nelin1123 的頭像
    onelin1123

    onelin1123的部落格

    onelin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